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Musee des Arts Decoratifs)



       逛博物館或美術館是許多人造訪巴黎的基本行程之一,對於喜愛服裝織品或現代設計家飾的人,羅浮宮旁的裝飾藝術博物館(Musee des Arts Decoratifs),就是絕不容錯過的一站。

       此博物館位於羅浮宮的一翼,內含數個展覽廳,不定期的舉行各種展覽,主要以各種室內裝潢、家具家飾、珠寶首飾、生活用品、流行服飾、玩具等和生活相關的設計作品,古今兼具共15萬餘件的收藏品,教人目不暇給,行走各展品間,更是讓人有穿梭時光走廊的感覺。



       裝飾藝術博物館內除了珠寶設計等常設展外,還會每年排定特展,每一場特展主角皆是陣容堅強的大卡司,以織品時尚特展類為例,Jean Paul Gaultier 、Christian Lacroix、 Sonia Rykiel等大師,皆是近年來在此輪番豋場展出的時尚界巨擘,在這些特展裡,除了可以盡情飽覽每位設計師不同時期的經典創作,難得一見的設計師手繪稿,更是讓人得以一窺這些經典服裝的設計理念及誕生過程。

       如果羅浮宮裡的古物與藝術對您而言過於沉重,下回不妨轉個彎,多走幾步路造訪就在一旁的裝飾藝術博物館,館內各種類別的豐富藏品,以及永遠都精采的特展們,絕對不會讓您感到失望,除此之外,館內附設的書店及禮品店所販售的設計禮品與書籍,更是設計愛好者們最佳的伴手禮選購處喔!


裝飾藝術博物館官方網站:www.lesartsdecoratifs.fr











( 原文刊載於 ONLYBROWNS BOUTIQUE  Paris 巴黎時尚專欄 )


花都百年時尚傳奇-老佛爺百貨



       創立於1893年的Galeries Lafayette老佛爺百貨(又譯拉法葉百貨),是歐陸最大的百貨商場,也是法國最知名的購物聖殿。

       座落於巴黎歌劇院附近的老佛爺旗艦總店,古色古香的主建築體充滿濃濃的十九世紀新藝術風格,玻璃大圓頂覆蓋下,華麗典雅的內部裝飾用雕樑畫棟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讓人有彷彿走入法式古典宮廷的錯覺。





       在讚嘆這美若宮殿的空間之餘,可別忘了老佛爺是間集經典老牌與時尚新寵於一身的血拼聖地,佔地約一萬五千坪的購物空間裡,除了擁有無數精緻流行的高檔時尚居家名品外,來自全球的各種服裝飾品也一併俱全,吸睛度百分百!

       而這個開放式的購物空間,蕩漾著一股輕鬆的氛圍,即使是穿著T恤球鞋的背包客,也能自在的逛入國際精品專櫃,欣賞大師的設計傑作,不像部分名品店散發高貴但卻驕傲的光芒,讓人望之生畏,不敢貿然進入。

       此外,老佛爺內還設有藝術展覽廳,這個「百貨公司內的畫廊」不定期舉辦各種展覽,好萊塢知名導演大衛林區就曾在此舉辦過個人版畫展,而每週定期舉辦的免費時裝秀,也只有到老佛爺才看的到喔!百年歷史的老佛爺已非簡單的「百貨公司」四字可概括形容,也因此成為巴黎的經典地標之ㄧ,就算不以購物為目的,也相當值得前往探訪,好好感受一下她的絕代風華!






( 原文刊載於 ONLYBROWNS BOUTIQUE  Paris 巴黎時尚專欄 )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時尚複合精品店 L'Eclaireur Boissy d Anglas



       


        巴黎是個充滿傳奇的城市,尤其時尚史上多起傳奇都是以此為舞臺展開,L'Eclaireur的堀起就是一個在巴黎寫下的潮店傳奇。

       由 Martine 和 Armand HADIDA 這對夫妻於 1980 年成立的L Eclaireur,是一間結合時尚、家具和設計的複合式精品店,他們以獨到的眼光將創意、品牌、及美學融合成一種新的生活態度,從香榭大道上第一間僅28平方公尺的小舖起家,憑著創始人對於時尚潮流的敏感度及獨到的慧眼,至今已陸續在巴黎及東京開了數間分店,包含Martin Margiela在內的不少時尚紅人早在鋒芒初露之時就被L'Eclaireur挖掘推薦,而Capucci、Comme des Garcons、Hussein Chalayan、Robert Wan也都在店內藏品之列。







       位於巴黎協和廣場附近的 L Eclaireur Boissy d Anglas 分店裡,更首度將店舖化身為一間結合餐飲的複合式概念店,除一樓服飾區外,二樓販售設計師品牌的生活家飾及桌椅等用品。而另一側充滿了濃濃義大利Fornasetti超現實風格的酒吧及餐廳,搭配上Piero Fornasetti的經典人像圖形家俱飾品,營造出極其魔幻的奇妙氛圍,則是設計師Barnaba Fornasetti的創意傑作。下回造訪花都逛街購物之餘,別忘了到L"Eclaireur Boissy d"Anglas歇歇腿喔!







( 原文刊載於 ONLYBROWNS BOUTIQUE  Paris 巴黎時尚專欄 )







路過紅磨坊,遇見艾蜜莉





En haut de la rue St-Vincent,
Un poète et une inconnue,
S'aimèrent l'espace d'un instant,
Mais il ne l'a jamais revue,
Cette chanson il composa,
Espérant que son inconnue,
Un matin d'printemps l'entendra,
Quelque part au coin d'une rue......


在聖文生街的最頂端,
一名詩人和一個陌生女子,
偶遇而暫戀,
但之後詩人就再也沒見過她,
於是他寫下這首歌,
寄望那曾經與他相戀的陌生女子,
也許能夠在春天早晨的某個街角,聽見這首歌.........



         這首知名的法語老歌La complainte de la butte(小丘哀歌),引言歌詞裡描述的故事背景,正是長久以來巴黎最知名的紅燈區-蒙馬特,這個令藝術家羅特列克耗盡大半人生沉溺其中的魔幻世界,無數動人傳奇在此上演,更是許多電影取景的最佳舞台,《艾蜜莉的異想世界》即是一頁以此為背景展開的動人篇章,而《紅磨坊》則道盡了蒙馬特夜生活的紙醉情迷。

        朝著矗立於蒙馬特山丘上的聖心教堂蜿蜒而上,遠離教堂前遊客的喧囂,越往蒙馬特山丘裡探,藝術氣息就愈發濃厚,昔日由於山丘上房租便宜,吸引了許多藝術家進駐,和愛人在此過著窮苦卻有夢想的創作生活,許多藝術傑作都由此地的小酒館、舊閣樓裡孕育而出,畢卡索也曾居住於此,完成許多經典之作。但物換星移之後,不知今日畫家廣場上無數的人像畫家,在用自己的人生畫盡世間百態之餘,是否心中仍懸掛著藝成名就的夢想?




        朝著蒙馬特的另一端漫步,天色未暗,也還未抵達燈紅酒綠的紅磨坊區,會先路過艾蜜莉工作的”雙磨坊咖啡館”(Café des Deux Moulins),這個因電影而聲名大噪的咖啡館,雖然少了穿梭其間的艾蜜莉,門口也不見神經質大嬸坐鎮的香煙攤,但仍經常人滿為患,每次路過總因人潮打消了入內小坐休憩的念頭,因為咖啡館閒逸的氣氛早已煙消雲散,據說在此享用一杯咖啡的代價已高於普通咖啡館數倍之多,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客入口是否倍感香醇呢?不得而知,但我猜想他們在店內留下的紀念照,臉上的笑容一定跟法式焦糖布丁一樣甜吧!

繼續在巷弄中閒逛,經過了男主角尼諾打工的情趣商店,刻薄老闆高里紐的蔬果店接著映入眼簾,只不過真正店名是「阿里家的優質雜貨店」,而老闆阿里是個熱情又風趣的人,和電影中的刻薄老闆可是一點也不像,伴隨著阿里爽朗的招呼聲,記憶中的電影片段和眼前所見景象真實虛幻交錯了起來,就算再下個街角巧遇艾蜜莉迎面而來也不足為奇的感覺不禁油然而生。



        隨著夜幕降臨,腳步也踏入了燈紅酒綠的蒙馬特夜生活世界,路邊小酒館裡人聲鼎沸,街頭上總不乏尋樂的人群笑鬧,紅磨坊一帶的夜總會紛紛點上炫麗霓虹燈光迎賓,專業的舞者們也即將粉墨豋場,用熱情洋溢的康康舞擄獲你的眼,用醉人香檳迷惑你的心,畢竟憂鬱不是法蘭西民族的特點,既然蒙馬特的日與夜都如此迷人,何不把握當下盡情狂歡享樂?
C'est la vie!這才是人生啊!



INFO:

◎   La complainte de la butte(小丘哀歌)

    由Jean Renoir寫詞Georges Van Parys譜曲,為Jean Renoir1955年的電影French Cancan而作,Cora Vaucaire演唱,紅磨坊原聲帶也有收錄此曲,由Rufus Wainwright演唱。

 聽小丘哀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z-4ab9i16Q

◎   蒙馬特(Montmartre)

    位於巴黎北邊,範圍以第18行政區為主,以下地鐵站可達Anvers、Pigalle 、 Blanche、 Abbesses、Lamarck — Caulaincourt 、 Jules Joffrin.

◎ Le Bateau Lavoir(譯:洗衣船,畢卡索工作室)

     13 Rue Ravignan (Place Emile Goudeau) 75018 Paris

◎ Moulin Rouge (紅磨坊)

    82 boulevard de Clichy 75018 Paris

◎ Café des Deux Moulins(艾蜜莉工作的咖啡館)

     15 rue Lepic 75018 Paris  

◎ Maison Collignon (高里紐的蔬果店)     

    53 Rue des Trois Frères 75018 Paris

◎ Palace Video (尼諾打工的情趣商店)

    37 boulevard de Clichy 75009 Paris



( 原文刊載於 cue.電影生活誌 4月號/2010 試刊一號 )















月光電影院






 …… 在銀幕的下面,孩子們做著遊戲,在電影的裡面,有人為她哭泣,城市裡再沒有露天的電影院,我再也看不到銀幕的反面,你是不是還在做那時的遊戲,看著電影的時候,已看不見星星……”
                                                                                                      - 郁冬《露天電影院》



        巴黎的夏天,是電影的季節。在初夏充斥星光與紅毯的各種電影節熱鬧落幕後,沒有閃光燈與大明星,專屬於一般民眾的露天電影院活動,隨之拉開序幕。記憶中晚飯後搬張板凳搶位子,邊打蚊子邊看露天電影的場景,在台灣已不多見,但這樣的復古情懷仍年年持續在巴黎上演,畢竟在炎熱的酷暑裡,沒有什麼比得上在夏夜晚風吹拂下,伴著滿天星光,悠閒欣賞一場電影來的更吸引人。




        
        當世界上首部電影從盧米埃兄弟手中誕生後,巴黎就與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涼爽的夏天傍晚,在住家附近的廣場或公園草地上,和親朋好友一邊聊天野餐,一邊等待露天電影開演,如此悠哉的夜間活動,早已成為巴黎人夏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休閒之ㄧ,除了輕鬆享受或坐或臥觀影的閒適外,近距離觀察影片放映操作過程與機具設備,或是看著小朋友們在大布幕前後穿梭開心嬉戲,都別有一番趣味。

        七、八月固定在巴黎la Villette 公園舉辦的露天電影節(Cinéma en Plein Air),每年都會選擇特定主題,播放一系列相關的電影,供民眾免費欣賞。2010年適逢活動邁入第20週年,所以今年播放的影片皆環繞著「20歲」這個主題打轉,豐富的播放片單中除了楚浮、高達、費里尼等大師的經典作品外,甚至還包含了王家衛的《阿飛正傳》,內容相當精采多元。



        而另一個由市政府所屬之影像資料館(Forum des images)策劃的月光電影院(Cinéma au clair de lune)活動,一樣在仲夏夜裡粉墨豋場,不同的是,這個活動分散在巴黎各區舉辦,播放與該區有關聯性的電影,例如在蒙馬特山丘播放《紅磨坊》,或是在聖母院廣場播放《鐘樓怪人》,觀眾在欣賞影片的同時,常常也就置身於電影拍攝場景中,這樣的文化活動,除了能以地緣相關影片強化居民對環境的共同意識外,無形中也促進了社區鄰里間共同參與休閒活動的情感交流。

         在《新天堂樂園》裡經典的一幕,老放映師艾費多將影片投射到電影院外民宅牆面上,供買不到票的民眾免費欣賞,在觀眾隨情節爆出笑聲的同時,艾費多也露出了在片中最燦爛的笑容,夜裡的露天影院,月光下的電影,多麼迷人……






( 原文刊載於 cue.電影生活誌 9月號/2010 第4期 )










Gosse de Peintre 繪畫小子-北野武的奇想世界






我畫了很多蠢畫,但身為創作者,只要能做喜歡的事都OK啦!      -北野武


向來以暴力美學影像風格著稱的導演北野武,不但身兼搞笑藝人、主持人、大學教授等多重身分,當過拳擊手的他,也同時是個熱愛詩書畫創作的藝術家,2008年自導自演的電影《阿基里斯與烏龜》,表現的即為他長久以來對藝術的深刻思考而以 Gosse de Peintre(繪畫小子)為名,現正於巴Cartier當代藝術基金會盛大展出的北野武個展,則可讓我們一窺鬼才大師腦中的奇幻異想世界。 

今年三月開始為期半年的 Gosse de Peintre ,為北野武首次藝術創作展,展出的除了他某次車禍重傷後開始創作的大量平面繪畫外,還包含了短片、機械動力裝置、互動式創作裝置藝術等作品。在電影花火《阿基里斯與烏龜》展露個人繪畫功力的北野武對自己的作頗具信心,許多作品都透露出令人會心一笑的諧趣味,他本人受訪時表示,Gosse de Peintre 是一個嚴肅的藝術展覽,也不考人什麼深刻的美學理論,只是想讓大家知道他平日腦中都在想些什麼,希望藉由這些創作為大人小孩都帶來歡樂,所以大家只要「像個孩子一樣開心的輕鬆欣賞就好了」。




 這場充滿北野武強烈個人風格的展覽,讓人在步入展場的同時彷彿一腳踏進了一個光怪陸離的異次元四週圍懸掛的平面繪畫,簡潔線條搭配鮮豔的色彩,構成一種黑色幽默的奇妙拙趣,但透過畫面中人物空洞的眼神卻又讓作品散發出一淡淡的哀傷與無奈,就像那些讓人又哭又笑的北野電影被平面畫作環繞其中的立體作品則構成了一座奇幻迷宮,名為「縫紉機」大型機械動力裝置,卻有著蒸汽火車頭的造型,外加一雙穿著紅色破毛襪的大腳,在底下奮力踩著踏板,發出轟隆隆的聲響;一旁的五彩恐龍雕塑,或是手心捧著大腦卻面露微笑的男人立像,讓參觀群眾們睜大了眼也張大了嘴;而另一端展出的幻想生物系列,圖片裡站著的是花頭獅身的奇幻生物一字排開的是犀牛頭金魚身之類怪異動物模型天馬行空的怪異幻想童趣十足,看來這個大人其實也只不過是長大了的小朋友啊! 

  甫獲頒法國藝術文化最高榮譽「軍團司令勳章」的北野武,奇想不斷、創作多元,除了用電影跟世界對話外,在這個結合當代藝術、日本傳統元素、科學機動原理創作展中,充分展現了個人獨特的思維模式,邀請大家一起進入他腦中的奇幻世界遨遊,共同邊玩邊想:「阿基里德究竟有沒有追上那隻龜?」 





       Gosse de Peintre  

       2010.3.11~9.12 

       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 

       http://fondation.cartier.com 



      ( 原文刊載於 cue.電影生活誌 8月號/2010 第3期 )












楊德昌巴黎回顧展

      

      
       猶記多年前的一個假日午后,漫步巴黎街頭閒晃,一回神已迷失在左岸區的狹小巷弄間,正試圖要走出迷宮的同時,眼神被某電影院的海報給吸引了過去,是楊德昌的《一一》!驚喜之餘旋即購票入場,在異國偌大的影院裡,隨著電影劇情起伏,彷彿跨越時空回到了熟悉的台灣社會,但身處於金髮碧眼的觀眾群中,看著中文發音法語字幕的螢幕,卻產生一種虛實交錯的奇異感。近幾年來,又陸續看了好幾回《一一》在法國電視上的播映,也參與了幾次法國友人們對Edward Yang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與《一一》的熱烈討論,看來楊德昌所建立的獨特影像語彙與風格,超越了語言和文化的隔閡,挺對法國佬的胃。

       今年巴黎的冬季異常寒冷,白雪紛飛的十二月,法國國家電影資料館(La Cinémathèque française)與文建會聯合舉辦的「楊德昌回顧展」,儼然成為寒風中外出的一大動力,再強的風雪,也不容錯過128日的開幕夜,因為只有在此夜,能一賭楊德昌未能完成的遺作武俠動畫短片「追風」。開幕夜當晚可說是人人迎風雪而來,只為追風!在「追風」短短幾分鐘的剪輯影片中,包含了片中主要人物造型及武俠片場景,極為細緻的呈現了古代建築和城市樣貌,讓觀眾有走入清明上河圖般的中國畫之感,而與動畫片段交錯的,則出現了成龍擔任武術指導的工作現場畫面,以及大家熟悉的,楊德昌工作的身影、帶著笑的面容。


追風》動畫擷取畫面

       法國國家電影資料館主任Jean-François Rauger受訪時表示,楊德昌是台灣新浪潮電影發展的代表人物之ㄧ,先後曾以《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及《一一》獲得南特三洲影展和坎城影展的最佳導演獎,是法國電影愛好者絕不陌生的傑出導演,80年代許多電影人觀看電影的方式皆受到楊德昌影響而改變,對如此具影響力的導演,曾在法國公開上映的卻只有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與《一一》兩部作品,甚為可惜,因此電影資料館認為有必要藉由此回顧展的舉辦,向更多人介紹他的作品,在這次的楊德昌回顧展中,將完整播映他生前所拍攝之8部影片,並由世界電影基金會斥資協助, 將1991年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4小時完整版影片,進行修復和重製拷貝,並於回顧展期間完整播放。

       另外,配合回顧展出版的《楊德昌的電影》(Le Cinéma d'Edward Yang專書,由法國『電影筆記』(Cahiers de Cinéma)雜誌前主編Jean-Michel FRODON撰寫,介紹了楊德昌的生平及當時的台灣電影發展概況、並深入研究他的創作理念及其影片所展現的美學課題,還收錄了全部電影作品的劇照及導演的漫畫手稿,讓歐洲觀眾可以更加深入認識楊德昌及其影作。

 雖然楊德昌導演已於三年前追風而去,但他留下的經典影作,卻已滯停在所有觀眾的心中,永遠留在光影時空裡。


一一》劇照




( 原文刊載於 cue.電影生活誌 1.2月號/2011 第8期 )